臺灣的坡災通常都何時發生呢?
根據水保署的2006年至2017年期間重大土石災情(不包含地震事件),總計42個事件(表2),這些事件多為降雨量較大、較強的颱風及豪雨事件,由此可知,一方面降雨量(尤其是強降雨)為誘發坡地災害很重要的變數,另一方面坡地災害發生的時間多在臺灣降雨較集中的5、6月的春季(梅雨季),以及7至9月的夏季(西南氣流及颱風事件)。[3.3.4]
我國的坡地災害紀錄有數量統計、範圍不易確認以及災因歸納的困難性。多以「個案事件」的方式,記錄重大坡地災害,例如:一個地震或颱風事件可能引發許多地方的坡地災害災情(例如:土石流、崩塌),通常這些災情以「災點」的方式記錄發生地點(例如:崩塌路段、崩塌地座標),崩塌面積或崩塌土石量皆為概估的結果。
此外,降雨引發的坡地災害有「累積及延遲發生」、「坡災地點的降雨量不易得知」的特性,臨前降雨量與土壤含水量影響著坡災發生,當兩者超過坡面承載力時則易發生災害,但是,目前山區的雨量測站較少,故無法得知坡地災害發生地點的確切降雨量,此二特性造成坡地災害歸納的困難,尤其是事件降雨量與坡地災害的關係。
即使有這些困難點,目前還是可以藉由每場事件造成的災點數量來大致評估坡地災害衝擊的大小。由表2可以發現2006年至2017年間的重大事件總共造成456個災點,單一事件引發災點數量最多的事件為2009年莫拉克颱風,此事件對中南部八個縣市造成124個災點;次多的是2008年卡玫基颱風則造成37個災點。並由累積降雨量可知,發生災害的地區與該地區的強降雨有關,這些強降雨事件在災點數量上、災害規模上都造成臺灣山區嚴重土石流與崩塌之坡地災害。[3.3.4]
表2、2006年至2017年期間的重大土石災情及災情概述
年份 |
災害事件 |
災點數量 |
災情地點 |
災害類型 |
累積最大降雨量/降雨強度 |
2006 |
0609豪雨 |
9 |
苗栗縣、南投縣、高雄市、雲林縣 |
崩塌、土石流 |
仁愛鄉R=529.4mm、I=9mm/h |
2007 |
0809豪雨 |
18 |
高雄市、台南縣、南投縣、屏東縣、台中縣、台東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三地門鄉R=1104.4mm、I=71mm/h |
2007 |
0604豪雨 |
17 |
新北市、台中縣、南投縣、基隆市、桃園市、苗栗縣 |
崩塌、洪水、地滑 |
東勢鎮R=477.5,I=1mm/h |
2007 |
柯羅莎颱風 |
8 |
新北市、苗栗縣、台北市、新竹縣、台中市、嘉義縣 |
崩塌、洪水、地滑 |
尖石鄉R=662.5mm 、I=20mm/h |
2007 |
韋帕颱風 |
5 |
苗栗縣、桃園市 |
崩塌、洪水、地滑 |
獅潭鄉R=452.6mm 、I=44.5mm/h |
2007 |
聖帕颱風 |
5 |
嘉義縣、高雄市、南投縣 |
土石流、地滑 |
六龜鄉R=943.8mm、I=33mm/h |
2008 |
薔蜜颱風 |
1 |
台北市 |
地滑、沖蝕 |
文山區 R=395.6mm、I=3.5mm/h |
2008 |
鳳凰颱風 |
3 |
花蓮縣、南投縣 |
土石流、洪水、地滑 |
鳳林鎮R=391.6mm、I=63.5mm/h |
2008 |
卡玫基颱風 |
37 |
南投縣、高雄市、台中市、嘉義縣、台南市 |
崩塌、土石流、洪水、地滑 |
六龜鄉R=865.4mm、I=20.0mm/h |
2008 |
辛樂克颱風 |
18 |
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宜蘭縣、新北市、新竹縣、嘉義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地滑 |
仁愛鄉R=938.2mm、I=47.0mm/h |
2009 |
芭瑪颱風 |
2 |
宜蘭縣 |
洪水、沖蝕、土石流 |
大同鄉R=1,315.9mm、I=61.5mm/h |
2009 |
莫拉克颱風 |
124 |
南投縣、台中市、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六龜鄉 R=1,585.6mm、I=35.5mm/h |
2010 |
梅姬颱風 |
34 |
宜蘭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冬山鄉R=704.0mm、I=34.0mm/h |
2010 |
1016豪雨 |
4 |
花蓮縣 |
洪水 |
光復鄉R=197.5mm、I=78.5mm/h |
2010 |
0924豪雨 |
1 |
新北市 |
沖蝕、崩塌 |
金山鄉R=79mm、I=4.5mm/h |
2010 |
萊羅克颱風 |
1 |
台東縣 |
沖蝕、崩塌 |
大武鄉R=175mm、I=7mm/h |
2010 |
凡那比颱風 |
8 |
屏東縣、高雄市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來義鄉R=507mm、I=46.5mm/h |
2011 |
1001豪雨 |
13 |
宜蘭縣、花蓮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大同鄉R=1471mm、I=65.5mm/h |
2011 |
0719豪雨 |
2 |
嘉義縣、南投縣 |
洪水、沖蝕、土石流 |
梅山鄉R=156.2mm、I=42mm/h |
2011 |
南瑪都颱風 |
7 |
屏東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地滑 |
滿洲鄉R=641.3mm、I=0mm/h |
2012 |
天秤颱風 |
1 |
屏東縣 |
土石流、洪水 |
滿州鄉R=220.5mm、I=78.5mm/h |
2012 |
0504豪雨 |
1 |
南投縣 |
土石流 |
信義鄉R=121.4mm、I=38.5mm/h |
2012 |
0610豪雨 |
21 |
台東縣、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屏東縣、嘉義縣、台北市、高雄市 |
崩塌、土石流、洪水、地滑 |
來義鄉R=633.1mm、I=44mm/h |
2012 |
蘇拉颱風 |
11 |
苗栗縣、宜蘭縣、新北市、花蓮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南庄鄉R=797.9mm、I=9mm/h |
2013 |
康芮颱風 |
13 |
新北市、基隆市、屏東縣、台中市、台南市、雲林縣、嘉義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新化區 R=488.3mm、I=55mm/h |
2013 |
菲特颱風 |
3 |
桃園市、新竹縣、彰化縣 |
崩塌、地層下陷 |
尖石鄉 R=344mm、I=23mm/h |
2013 |
天兔颱風 |
1 |
台東縣 |
崩塌 |
太麻里鄉R=268.5mm,I=36.5mm/h |
2013 |
康芮颱風 |
13 |
新北市、基隆市、屏東縣、台中市、台南市、雲林縣、嘉義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新化區 R=488.3mm、I=55mm/h |
2013 |
蘇力颱風 |
4 |
苗栗縣、高雄市、台中市、南投縣 |
崩塌、土石流、洪水 |
大湖鄉R=517.4mm |
2014 |
鳳凰颱風 |
1 |
臺東縣 |
土石流 |
卑南鄉R=280mm、I=35mm/h |
2014 |
麥德姆颱風 |
3 |
宜蘭縣、高雄市、花蓮縣 |
土石流、崩塌 |
萬榮鄉R=543.5mm、I=74.5mm/h |
2014 |
哈吉貝颱風 |
1 |
臺東縣 |
土石流 |
大武鄉 R=96.3mm、I=53mm/h |
2015 |
杜鵑颱風 |
3 |
新北市 |
崩塌、沖蝕、土石流 |
烏來區 R=374mm、I=31mm/h |
2015 |
蘇迪勒颱風 |
31 |
桃園市、新北市、宜蘭縣、台北市 |
崩塌、沖蝕、土石流、洪水 |
新店區 R=750mm、I=71mm/h |
2016 |
梅姬颱風 |
7 |
高雄市、桃園市、嘉義縣、新北市 |
崩塌、沖蝕、土石流、洪水 |
燕巢區 R=474mm、I=0mm/h |
2016 |
莫蘭蒂颱風 |
2 |
台東縣 |
沖蝕 |
延平鄉 R=513.5mm、I=19mm/h |
2016 |
尼伯特颱風 |
1 |
台東縣 |
沖蝕 |
東河鄉R=255.5mm、I=0.5mm/h |
2016 |
0611豪雨 |
1 |
屏東縣 |
土石流 |
霧台鄉R=255.5mm、I=0.5mm/h |
2017 |
1011豪雨 |
7 |
臺東縣、新北市、宜蘭縣 |
崩塌、沖蝕、土石流、洪水 |
汐止區 R=441mm、I=3mm/h |
2017 |
尼莎暨海棠颱風 |
3 |
屏東縣、南投縣、宜蘭縣 |
土石流、崩塌、洪水 |
枋山鄉 R=340 mm、I=25 mm/h |
2017 |
0613豪雨 |
2 |
南投縣、苗栗縣 |
沖蝕、崩塌 |
國姓鄉R=275 mm、I=7.5 mm/h |
2017 |
0601豪雨 |
9 |
南投縣、雲林縣、新北市 |
崩塌、沖蝕、土石流、洪水 |
古坑鄉 R=614mm、I=54mm/h |
臺灣哪裡容易發生坡地災害?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彙整水保署及公路局1989年至2016年的坡地災害紀錄資料(含道路崩塌紀錄),並繪製歷史坡地災害點位分布圖(圖1),由圖中可見,我國歷史災害點位遍布全臺灣各地山區,尤其是臺灣中央山脈西側山麓,坡地災害紀錄最多的縣市分別為南投、臺中、苗栗、嘉義、高雄及臺南。
圖1、歷史坡地災害點位分布圖(1989-2016年)(資料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製作我國坡地災害的潛勢區域圖資,其中包含水保署的土石流潛勢溪流圖資,以及經濟部地調所環境地質基本圖資(含:順向坡、落石、岩體滑動,以及岩屑崩滑)(圖2),由圖中可知坡地災害高潛勢地區集中在全臺各地的山區,尤其是中央山脈西麓山區,顯示這些地區為相對脆弱地區。[3.3.5]
根據水保署公布的全臺土石流潛勢溪流條數統計,全臺土石流潛勢溪流共計1,719條,分布於17縣(市)、159鄉(鎮、市、區)、685村(里)。以縣市分布而言,以南投縣有較多的土石流潛勢溪流,其次為新北市、花蓮縣、臺東縣,以及宜蘭縣。[3.3.6]
圖2、全臺坡地災害潛勢圖
圖 3 全臺土石流潛勢溪流數目分布圖
坡地災害影響層面廣泛、多元領域、多元單位
坡地災害災點位置將影響不同層面的衝擊程度,有不同領域、不同單位探討坡地災害,故並無單一權責單位執掌坡地災害管理。
當坡地災害探討的是土石流潛勢溪流,權責單位水保署(如:土石流警戒發布);若探討的是環境地質,權責單位為經濟部地礦中心(如:公告地質資料);若探討的是落石或邊坡崩塌導致道路中斷,權責單位為公路局(如:預警性道路封閉)。
因為研究目的不同,學者們評估的坡地災害風險標的便有所不同。例如:國內研究依據過去道路致災的特性,計算國內主要省道之分段致災比率,並區分成高、中、低三個致災等級,製成山區道路分段的致災潛勢圖。
由圖可以發現,道路致災高潛勢路段中,北部地區主要是臺9線經過的新北市新店區與石碇區,以及臺7線經過的桃園市的復興區等區域;中部地區主要是臺8線與臺21線經過的臺中市和平區與南投縣的埔里鎮、水里鄉、信義鄉及仁愛鄉等;南部地區主要是臺18、臺21與臺27經過的嘉義縣竹崎鄉、阿里山鄉與高雄縣六龜鄉、桃源鄉,以及屏東縣的霧台鄉;而東部地區主要是臺7甲、臺9線與臺20線經過的宜蘭縣蘇澳鎮、大同鄉與南澳鄉,花蓮縣秀林鄉,與台東縣海瑞鄉。[3.3.7]
當坡地災害位於河道兩側之邊坡,邊坡崩落之大量土石被洪水沖刷至河川,將會使得河道斷面窄縮,且崩塌的土砂量可能會隨著河川流入水庫中,造成水庫淤積問題,這些河道土砂不僅可能衝擊河川原本型態與水庫容量,更可能增加氾濫機會,進而影響防洪系統與水庫供水能力。因此,河道土砂量的增減亦是國內研究坡地災害的另一項主題。
圖4、易致災道路高潛勢路段影響的村里分佈圖(資料來源:陳韻如等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