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氣候觀測

百年來,臺灣溫度明顯增加,四季的分佈也發生改變

        《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根據中央氣象署14個測站的觀測資料,發現在過去一百多年(1900-2012年),臺灣全年氣溫(平地溫度)上升約攝氏1.3度,且近50年、近1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圖 1[2.2.4][2.2.5]

        臺灣的氣溫變化不只表現在平均氣溫,也影響到四季的分佈,根據1957~2006年間6個氣象局測站資料,發現除了恆春測站較無明顯改變之外(其緯度較南,已屬於熱帶區域),其他測站都有夏季提早開始、延後結束,峰值溫度上升、夏季增長的跡象;在冬季,6個測站表現一致,都有延後開始、提早結束,峰值的溫度增加、冬季縮短的趨勢。

        統計這50年的資料,發現臺灣的夏季已增加至少27.8天、冬季減少至少29.7天,此趨勢亦表示各季節起始與結束時間已經明顯改變(2[2.2.4][2.2.5]

 


圖2、1957~2006年臺灣六個測站夏季與冬季變化

根據臺灣6個百年測站(臺北、臺中、臺南、恆春、臺東、花蓮)全臺平均之歷史高溫觀測紀錄,統計1911-2019年臺灣歷史極端高溫事件(高溫超過35°C日數),呈現逐漸增加趨勢,尤其在2000年後更明顯。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化,臺灣極端高溫的發生頻率有愈加頻繁的情形。(圖3) 另外,鄭兆尊等人(2018)評估21世紀都會區的極端高溫日數相較20世紀有明顯增加趨勢。未來RCP8.5情境下,臺灣21世紀末的平均氣溫增暖超過3.2°C,高溫連續超過10天的極端高溫將變成新常態。[2.2.6]

臺灣西南沿岸海平面的變化最大

        與全球相似,臺灣周遭海域的潮位站與衛星測高數據顯示,臺灣周遭海域(西北太平洋)自1961年以來,即呈現上升的趨勢,且近20年來幅度增快。1961~2003年間,臺灣鄰近海域的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4公釐(mm),在1994~2013年的近20年期間,海平面上升速度增加到每年3.4公釐(mm)。

        比較臺灣各個潮位站的長期觀測資料,發現有區域間的差異,澎湖潮位站的變化最大,在1961~2012年間,以平均每年3.5公釐(mm)的速度上升;淡水潮位站的變化最小,平均每年增加速度為0.21公釐(mm)(4[2.2.4][2.2.5]

 

 

4、臺灣周圍海域海平面觀測趨勢

 

年降雨量無明顯變化,但乾濕年的降雨差異越趨明顯與集中

        臺灣降雨本來就有季節上的差異,臺灣夏、秋季有梅雨與颱風帶來豐沛的降雨,可稱為濕季或豐水期(5~10月);冬、春季則因降雨多集中在北部、東北部地區,其他區域的降雨現象不明顯(尤其是南部地區),界定為乾季或枯水期(11~4月)。

      由中央氣象署14個測站觀測資料可以發現,臺灣百年的年平均總降雨量趨勢變化並不明顯,但是乾溼年的降雨量差異越趨明顯,意即乾年雨量有減少的趨勢,而濕年雨量有增加的趨勢,此外,在1960-2017年間,枯水年發生次數明顯比前半世紀增加5[2.2.4][2.2.5]

        進一步分析相關降雨指標,可以發現豪雨日數(日降雨超過200公釐(mm))有些微增加的趨勢6),但是,小雨日數(日降雨0.1~1公釐(mm))則有顯著的減少跡象。綜合而言,可以發現臺灣的乾濕/豐枯差異有增加的趨勢7[2.2.4][2.2.5]

 


圖1、臺灣氣溫過去觀測:1911-2019溫度趨勢


圖3、台灣極端高溫發生頻率(高溫35度以上)


圖5、臺灣降雨量觀測趨勢:年總降雨量


圖6、臺灣降雨量觀測趨勢:豪雨日數


圖7、臺灣降雨量觀測趨勢:小雨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