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最新消息
災害與氣候
災害風險介紹
災害領域調適
風險圖展示
出版品
線上問卷
全台風險圖
淹水災害風險圖
風險不確定性分析
圖資下載
TGOS圖層
風險圖
分析
下載
TGOS
全台-網格40m
風險圖分別由氣候變遷淹水災害風險圖以行政區為空間單元分析,易辨識高風險的區位,行政區也較易推動應用。但其缺點為大部分鄉鎮市區範圍較廣大,會有行政區均質化的影響。
請選擇模式
眾數
模式ACCESS1-0
模式ACCESS1-3
模式bcc-csm1-1-m
模式bcc-csm1-1
模式BNU-ESM
模式CanESM2
模式CCSM4
模式CESM1-BGC
模式CESM1-CAM5
模式CMCC-CESM
模式CMCC-CM
模式CNRM-CM5
模式CSIRO-Mk3-6-0
模式EC-EARTH
模式FGOALS-g2
模式GFDL-CM3
模式GFDL-ESM2G
模式GFDL-ESM2M
模式HadGEM2-AO
模式HadGEM2-CC
模式HadGEM2-ES
模式inmcm4
模式IPSL-CM5A-LR
模式IPSL-CM5A-MR
模式IPSL-CM5B-LR
模式MIROC-ESM-CHEM
模式MIROC-ESM
模式MIROC5
模式MPI-ESM-LR
模式MPI-ESM-MR
模式MRI-CGCM3
模式MRI-ESM1
模式NorESM1-M
重選空間尺度
危害度(H)
脆弱度(V)
危害-脆弱度(H-V)
基期
未來推估
掃描QR code隨時查看
×
基期危害度
未來推估危害度
危害度圖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提供基期(1976~2005年)與RCP8.5情境下33個統計降尺度GCM模式(2036~2065年)之網格日資料,計算各全台-網格40m日雨量超過650公釐發生降雨機率,以眾數表現多數模式成果。
未來推估(2036~2065年)是以眾數表現多數模式在全台-網格40m日雨量超過650公釐發生降雨機率的結果。
危害度是以基期為標準分級,未來推估圖是由33個GCM模式結果的眾數結果圖
淹水危害度等級五,表示極端降雨發生機率相對較高,淹水危害度等級一則表示極端降雨發生機率相對較低。
掃描QR code隨時查看
×
淹水脆弱度圖
脆弱度圖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公告的第三代淹水潛勢圖,以24小時定量降雨650公釐情境下之淹水潛勢圖為門檻值,依照淹水深度0.3~0.5公尺、0.5~1公尺、1~2公尺、2~3公尺、3公尺以上分為5個等級,依序為等級一至等級五,繪製成淹水脆弱圖。
圖資呈現是以全台有分析淹水潛勢圖之網格,進行相互等級比較,淹水脆弱度等級五,表示該網格發生的淹水深度相對較大,淹水脆弱度等級一,表示該網格發生的淹水深度相對較小。
掃描QR code隨時查看
×
基期暴露度圖
未來推估暴露度圖
暴露度圖
暴露度代表災害可能影響的對象,以保全住戶為受影響對象,並考量未來人口會有變動情形,採用內政部現況(2019年)人口統計資料及2036年未來人口推估資料(詹士樑,2019)分析兩個時期人口變化情形。
指標以各全台-網格40m人口密度來分析,當災害發生時,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區,較直接受到衝擊影響。
淹水暴露度等級五,表示人口密度相對較高,淹水暴露度等級一則表示人口密度相對較低。
掃描QR code隨時查看
×
暴露度
暴露度圖
暴露度代表災害可能影響的對象,以保全住戶為受影響對象,採用內政部現況(2019年)人口統計資料做人口密度分析,當災害發生時,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區,較直接受到衝擊影響。
淹水暴露度等級五,表示人口密度相對較高,淹水暴露度等級一則表示人口密度相對較低。
第三版氣候變遷淹水災害風險圖特色降低過去單一個GCM模式之不確定性,世紀中(2036-2065)資料,較能配合部會規劃調適措施時間,採用水利署公告第三代淹水潛勢圖,考量不確定性評估,採用更細緻空間尺度單元呈現圖資(最小人口統計單元、網格)
掃描QR code隨時查看
×
基期淹水風險
未來推估淹水風險
淹水災害風險圖
淹水災害風險是由危害度、脆弱度與暴露度三項指標分析而來,評估基期(1976~2005年)與RCP8.5情境下多數GCM模式(2036~2065年)呈現之災害風險等級。
掃描QR code隨時查看
×
基期淹水危害-脆弱度圖
未來推估淹水危害-脆弱度圖
淹水危害-脆弱度圖
淹水危害-脆弱度是由危害度、脆弱度兩項指標相乘分析,評估基期(1976~2005年)與RCP8.5情境下眾數GCM模式推估未來(2036~2065年)之危害-脆弱度等級結果。
危害-脆弱度是以基期為標準分級,未來推估的危害-脆弱度圖是由33個未來推估模式的結果進行眾數分析。
淹水危害-脆弱度等級五,表示該區域的危害-脆弱度相對最高,淹水危害-脆弱度等級一表示該區域危害-脆弱度相對較低,並非不發生災害事件。
掃描QR code隨時查看